聚晶模具生產鍛件的質量要求:
影響最件質量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個方面:原材料的質量狀態和備料情況:最錘噸位的選擇是否合理:鍛件坯料的加熱、冷卻溫度,每次最壓變形量等工藝參數是否正確:最造方式的選擇和最造比的大小。對最件的質量有如下要求。
?、僮罴男螤?、尺寸要求應符合最件圖的要求, 機械加工余量要符合規定的要求。
?最件的表面裂紋、折疊等缺陷及脫碳層深度應控制在機械加工余量的1/3以下,
?、厶蓟锊痪鶆虻燃墝τ谶^共析碳索工具鋼及合金 工具鋼的殘余網狀碳化物、帶狀碳化物及碳化物偏析三項均不應超過2級,形狀簡單、受力不大的模具零件不應超過3級。高碳高鉻工具鋼和高速鋼模具最件的共晶碳化物不均勻度可以控制在4級左右:當共晶碳化物不均勻度≥5級時,零件的工藝性及使用性能將急劇惡化。硬質合金模具零件的鍛件應該<3級。小規格的模具零件可以采用直徑≤40mm的圓棒料改策,共晶碳化物不均勻度可以控制在≤2級。
?纖維方向的合理分布及鋼材表面層的正確配置圓棒 料的表面層組織比較致密,越向中心組織越差,圓棒鋸切下料后兩端面相當于心部組織,其力學性能差。因此,應將圓棒料的表面層配置在工作面上。最造時,避免圓棒料的端面置于工作型腔處。對于型腔尺寸要求嚴格,淬火后不再加工的拉絲模具零件,其纖維方向應以淬火變形小而均勻為主,鍛件的纖維方向應平行于型腔的短軸[見圖1-8 (a)]; 或纖維方向垂直于型腔端面呈輻條狀放射分布[見圖1-8 (b)]。 最佳的纖維方向為無定向分布[見圖1-8 (e)、(d)],這種情況不僅各方向淬火變形量接近一致,便于控制,而且力學性能和耐磨性能達到較高水平。
對于重載模具或淬火后再進行尺寸加工的模具,其纖維方向應與最大拉應力方向平行,或者纖維方向在型腔部位不間斷。
?、蒎懠捕燃敖鹣嘟M織鍛件在鍛造之后應及時進行球化退火等預埋,以消除鍛件內殘留的片狀碳化物,形成有利于強韌性和冷、熱加工工藝性的球化體組織。常用模具鋼材料球化退火硬度及金相組織要求見表1-44。一般鍛件在退火后,磨去脫碳層,檢查布氏硬度,精密、復雜和重載鉆石模具要檢查金相組織。